News

台中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張庭綱表示,腦中三大神經傳導物質為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多巴胺是負責傳達快樂、喜悅的荷爾蒙;正腎上腺素是負責傳達恐懼與不安;而血清素則是能調節另外兩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使之平衡,以下7招跟著做,擺脫憂鬱入侵。
「茉莉爸」不是個例,事實上,很多新手父母都曾經歷帶娃的苦悶。在「茉莉爸」的評論和私信中,女性和男性家長均向他表達過自己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產後憂鬱」並非天然地與性別相關,而是一種育兒處境。
海鮮中的ω-3脂肪酸和維生素D可以幫助緩解憂鬱情緒,增強身體免疫力。另外富含油脂的魚肉也是不錯的抗憂鬱食物,也曾有研究證實,魚油有助於抗憂鬱,像是鮪魚、鯖魚、鮭魚都是好選擇。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憂鬱、自傷急速增加」調查發現,確診憂鬱症的孩子,從國小開始就有自殺和自傷意念。林健禾指出,兒童青少年時期是成長中變化最明顯的階段,身體、智力、人際關係等各方面不斷發展,若適應出現困難且無法獲得改善時,家長、老師應辨識嚴重程 ...
4月23日是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WICAMHD),全球都在關注年輕世代的心理健康狀況。台灣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卻發現一個殘酷現實:國小生開始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憂鬱青少年近3年大幅增加,孩子的心正在下沉,但醫療與教育系統還沒準備好。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發布兒少心理健康調查,近三年, 憂鬱症 、自殘等兒少患者明顯增加,位居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類別第一名。此外,確診為憂鬱症的孩子屬於自殺高 風險 族群,從國小起就有自殺或自傷等意念,需要家長、專家關注。
也許很多人聽過「憂鬱症」,那你有聽過「微笑憂鬱」嗎?微笑憂鬱指的是一個人長期維持表面一切正常、甚至高產值的生活,但實際上他的內在卻是低落、憂鬱的狀態。
當青少年因為情緒問題自傷,換來的不但不是家人的關懷,反而是冷冷的一句「你不要弄髒家裡的沙發」,這句話彷彿就像一把利刃刺進孩子的心臟。專家表示,近年受到少子化、社會變遷,以及疫情隔離的影響,兒童青少年憂鬱症乃至於自殘的比例不但明顯增加,年齡也有下降的趨 ...
先前GQ的報導中有文章提出,國外研究發現, 保持活躍的社交活動 對於長壽有益,但其實鞏固社交關係的好處還不僅於此!根據由牛津大學做過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不限年紀,男人如果可以每週參與兩次「兄弟聚會」(Boy Nights),同樣 有助於整體健康 。
方濟各是義大利裔阿根廷人,他在1958年加入耶穌會,2001年由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樞機,2013年3月13日獲選為教宗,成為首位出身於拉丁美洲、南半球與耶穌會的教宗。《生平:我在歷史中的經歷》書中講述了阿根廷獨裁統治的歷史,本名貝爾戈里奧(B ...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1日電)國內最新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發現,據兒心科醫師觀察,近年門診憂鬱症兒少大幅增加,且65%醫師觀察到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自傷行為,隨年齡增長風險還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