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30萬—4萬年)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關鍵階段,不僅見證了早期現代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不同人群的演化及複雜互動歷史,還記錄了古人類石器技術行為上的重大變化和革新。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中國古人類石器技術發展緩慢,尤其是缺乏舊石器 ...
瑪不錯遺址第一期出土遺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圖片來源: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
婭懷洞遺址是中國大陸南方重要的史前洞穴遺址,地層顯示該遺址文化遺存分為四期:舊石器時代早期(4.4萬-3萬年前)以細小打制石器為主;中期(2.5萬-2萬年前)出現穿孔石器與蚌器 ...
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或曾出現在我國西南地區。(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對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雲南大理鶴慶縣龍潭遺址的多學科綜合研究,首次在東亞地區發現特徵明確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基納技術體系。基納技術體系與尼安德特人緊密相連,因此這一發現也意味著尼安德特人可能曾擴散到我國西南地區。相關成果4月1日發 ...
11月初在2.2公里2.3公里1處已挖土約5、6米深的溪溝發現幾枚零星出土的陶片跟石器,主動通報文化局現勘。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黃用斌指出 ...
2024年7月,防城港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對三普文物點進行實地復查時,在箭豬籠遺址地表發現了受雨水沖刷裸露的多件琉璃珠、瑪瑙串飾、青瓷罐等疑似三國墓隨葬器物。箭豬籠遺址是廣西防城港的一處沿海遺址,整體地勢西高東低。20世紀70、80年代,群眾在該區域挖沙、採礦發現有較為豐富陶片及其他遺存,經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1981—1985年)給予登記,至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07—2011年)對該遺 ...
日前由希拉探測器傳回編號火衛二的戴摩斯小行星與火星的合影。中間小小的黑影是戴摩斯,而背景的火星表面,一大片白色的就是火星赤道附近的示巴高地,它的右下角則為惠更斯隕石坑,再往下就是希臘盆地,是目前已知太 ...
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正是源於黑曜岩。在大洞村生活的老人們回憶説,大洞村的黑曜岩曾多得“隨處可見”,種田翻地時就經常會發現。2007年,這種現象引起了吉林大學陳全家教授的注意,由此揭開了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研究的序幕。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9日舉行2024年度西藏考古工作匯報會,公布尚嘎崗遺址、秀瑪洞穴、噶尼遺址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情況。
婭懷洞遺址是中國大陸南方重要的史前洞穴遺址,地層顯示該遺址文化遺存分為四期:舊石器時代早期(4.4萬-3萬年前)以細小打制石器為主;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