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崖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曾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在2021年终于实现了崖柏的规模化人工繁育,为我国在海岛及贫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新路径。
云南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怒江更是难啃的“硬骨头”。当地诗云:“水无不怒石。”确实,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曾在深度贫困中喘息。耕地匮乏、交通闭塞,怒江的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6%,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说到生物改良,种植绿肥和牧草是王恩科的重要法宝。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绿肥在生长期间吸收的养分可以在死亡后释放到土壤中,仿佛是大自然给予土地的恩赐。试想一下,当你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肥植物,不禁会想:这正是土地复苏的希望!
在怒江流经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的土地是陡峭山坡和刀削般的山谷,大部分耕地坡度超过40度,平地少之又少。农民们曾在陡坡上艰难耕种苞谷,仅为糊口。坡陡,有的甚至达70度,耕种时要拉绳子,一头缠在腰间,一头绑在树上,以防坠入深谷。“种地像攀岩” ...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4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专栏发表记者桂涛撰写的文章《怒江:从贫瘠洪流到希望之河》。 初识怒江,我记住 ...
仲春时节,汨罗市桃林寺镇千亩油菜田泛起金色波浪。在这片曾被称为"贫瘠之地"的红壤坡耕地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李九玉的科研团队正与岳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土壤改良成效监测, ...
直到1958年,怒江上才迎来第一座跨江公路桥。 母亲河滋养生命,却也制约发展。贫瘠洪流如同锁链,勒得怒江人喘不过气。100多年前,法国探险家亨利·奥尔良就曾写道,怒江两岸“令人不寒而栗,当地流传一句谚语:‘要想过怒江,老婆先卖光’”,意思 ...
“我们设想,现在可能可以通过工程化玉米等作物的叶片微生物群落来优化内源性生长和防御权衡机制,从而在贫瘠土壤中增加植物生长,同时不损害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 ...
荣县东兴镇长兴林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开展油茶测产工作 贫瘠荒山结出丰收果 荣县东兴镇长兴林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开展油茶测产工作 本报讯(徐 ...
项目工人向记者介绍麦苗长势。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埃及南部阿斯旺省沙漠腹地,钻井架高高耸立,钻机轰鸣,头戴安全帽、身穿红色作业服的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