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本研究证实了在曲妥珠单抗+XELOX基础上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可显著提高HER2阳性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pCR率(高达38.1%),pCR率提升了2.7倍;且安全性可靠。为HER2阳性胃癌围术期治疗树立新标准,提升局部进展期HER2阳性胃癌治愈率,有望重 ...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白洋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储成才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黄安诚研究员,中山大学肿瘤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批准号:32201235)等资助下,福建医科大学付志飞团队与合作者在遗传编码荧光探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以“一个超稳定单体红色荧光蛋白用于前沿成像技术(A highly stable ...
蜜蜂作为时间生物学领域最早的昆虫模型之一,其生物钟调控行为的重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受到研究者关注,包括昼夜节律与社会环境、行为可塑性及任务分工的关联等。蜜蜂刚羽化时尚未建立昼夜节律,其神经生物钟在羽化后持续发育。稳定的昼夜运动节律在成蜂前两周逐渐形成 ...
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困难且化疗耐药。研究人员探究 PVT1-214、miR-671-5p 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发现 PVT1-214 通过调节 miR-671-5p/SLC45A4 轴促进胃癌发展,为胃癌诊疗提供新方向。
空气污染与心脑血管疾病(CACD)关联研究存在不足,研究人员结合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和队列研究,分析百万中国及五十万英国个体数据。发现常见空气污染物短期暴露显著增加 CACD 风险,炎症起关键介导作用,为防控提供依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开展 FD 患者脑功能网络拓扑重组及相关因素关联研究。发现 FD 患者相关脑区网络有变化,右杏仁核节点效率与症状有关,TNF-α 和 IL-10 与胃肠症状相关,为揭示 FD 机制提供依据。
在肿瘤研究领域,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治疗备受关注。为探究白藜芦醇对 OSCC 的作用,研究人员以 CAL-27 等细胞系为对象开展研究。结果发现,白藜芦醇可抑制 OSCC 细胞增殖,影响 NORAD/IGF2BP2/PDK1 通路。这为 OSCC 治疗提供新思路。
骨缺损发病率上升,现有治疗方法存局限。研究人员开展纳米氧化锌(nZnO)促进骨再生机制研究,发现 nZnO 激活 AMPK-ULK1 通路诱导自噬促进骨再生,且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用效果更佳,为骨缺损治疗提供新策略。
目前基于血液组织的甲基化谱评分(MPSs)在研究中广泛应用,但唾液等无创组织的应用潜力尚待探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唾液与血液 DNA 甲基化的跨组织相似性发现,二代、三代 MPSs 跨组织相似性为中等。这为后续研究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为探究药物治疗对自闭症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以丙戊酸(VPA)诱导的大鼠自闭症模型为对象,研究阿米替林、利培酮和诺氟沙星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 / 庇护蛋白(shelterin)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药物影响存在性别差异,这为理解自闭症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视角。
肝细胞癌(HCC)预后差、死亡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研究人员整合单细胞测序与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究单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 HCC 的关系。结果发现 13 个相关基因,为 HCC 防治研究提供新方向和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