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火车站排队的人群中,轮子在轨道上辗转之间,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悄然上演。在这条连通青藏高原的铁路上,铁轨上每一寸的安全都决定了旅客出行的舒适和安心。近日,在兰青铁路上,一台全新的大型轨道探伤车悄然上线,仿佛是一个“钢铁神探”,带着高科技的武器,开始了对刚刚完成集中修的铁路线路进行全面‘体检’。
“今天选择的特高压线路转角耐张塔结构比较复杂,且现场的风力给无人机操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我们对无人机应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防风灾应用等方面,目前能有效开展无人机X光探伤作业。”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何冰说。
“组装完毕,现场情况正常,可以起飞。”4月13日上午,松江区的1000千伏安塘Ⅰ线停电检修作业现场,在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维人员的操控下,一架重型无人机稳稳地将X光检测机器人运送到百米高空并精准投放到导线上。随后,运维人员控制机器人沿着导线移动作 ...
但技术碾压的深层逻辑是钢轨养护的微观经济学。国内高铁每公里年均维护成本约12万元,其中人工巡检占62%。当毫米级检测把问题点位锁定到厘米范围,维修团队无需再上演“大海捞针”戏码,施工时间压缩带来的间接收益,比设备采购价高出两个数量级。
“这次选择的特高压线路转角耐张塔结构比较复杂,且现场的风力给无人机操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何冰介绍,“无人机+机器人”能抗住现场8级左右的大风,验证了在防风灾应用等场景下,仍可有效开展无人机X光探伤作业。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要求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确保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国家政策的加持叠加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吕梁,越来越 ...
近日,一款由我国自主研制的GTC-80ⅡJ型钢轨探伤车正式投入应用。这款设备的问世,成功打破了高端钢轨探伤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是我国铁路检测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科技日报北京4月6日电 (记者何亮)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高铁里程达4.6万公里,钢轨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输的安全与效率,如何高效、精准地检测钢轨伤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记者6日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铁路局”)获悉,由宝鸡中车时代自主研发的GTC-80ⅡJ型钢轨探伤车在成都铁路局工务大机段正式投用,标志着我国钢轨检测技术迈入行业前列。
本次活动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硬核’赋能新质生产力,安全助力核美产业园”为主题,展出了核技术应用产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设备等产品,设置现场互动体验、科普展板、科普进校园等环节。
铁路线路作为铁路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长期承受列车的重压与磨损,极易出现各种“病害”,有些“病害”肉眼难以察觉,若这些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处理,极有可能危及行车安全。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铁运公司开展钢轨探伤专项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智能制造网对此不承担任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