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这幅作品中,赵孟頫的楷书展现出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从笔法来看,他继承了传统又进行了大胆创新,起笔时轻轻顿笔,让人很容易就抓住了那精妙之处。运笔中,赵体的横画沉稳且流畅,而收笔时又显得干净利落,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技巧让很多书法初学者感到亲切,简单易学,却又充满韵味。
在中国书法的璀璨星河中,赵孟頫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他以行书楷书闻名于世,近期在抚州永安院的创作《僧堂记》再次引发了书法爱好者的热烈关注。赵孟頫(1254年—1322年),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官员和诗人,生于南宋晚期,终老于元朝。他的书法在艺术界占据着不容小觑的位置,常被誉为“文敏”。
北京日报 on MSN6 天
北京民俗博物馆,700岁张公碑要“活”起来日前,北京民俗博物馆院内近700年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张留孙道行碑》完成数字化扫描。《张留孙道行碑》刻于天历二年(1329年),碑高4米,碑文为两面刻,共2786字。记述了东岳庙创始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生平事迹。通篇文字完整清晰,为赵孟頫晚期代 ...
文博时空/文 金笛/文 赵孟頫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仕元”被指失节,而在艺术上又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成为700年文化承上启下的扛鼎者。他的一生充满“悲欣交集”的复杂性,然而其艺术影响力,至今余响訇訇, ...
调整后的文科应该有用,彻底改掉“无用便是大用”的过时看法。现有文科主要建立在博学基础上,但在搜索引擎和大模型流行后,这种博学文科基本无用。21世纪是技术时代,一门学问必须证明自身的技术目标和社会福祉有所帮助。知识冗余已成为问题,学科 ...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正迎来2025年。这一年将成为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大学需要在战略上保持敏捷以赢得主动,避免错失转型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以及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