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自然》近日揭晓了21世纪被引用次数最多的25篇论文。令人意外的是,mRNA疫苗、CRISPR基因编辑、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等重大突破性成果均未进入榜单。 真正入榜的,反而是涉及人工智能(AI)、提升研究质量的系统性方法、癌症统计以及科研软件等研究的论文。不过,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关于石墨烯实验的开创性论文也跻身榜单。
在《Nature》期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21世纪流行病学研究的全球IBD可视化(GIVES-21)研究组探讨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全球演变。研究表明,IBD的流行病学特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阶段),特征为低发病率和低患病率;第二阶段(发病 ...
GIVES-21研究通过分析来自全球80多个地区、超过500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数据,覆盖了从1920年到2024年的百年观察期。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首次识别出IBD发展的四个阶段:即阶段1(出现期):IBD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低,如非洲部分地区目 ...
面对中老年人群肠胃健康的严峻形势,由美国哈 佛 大学博士研究团队与北美前沿生科企业PDNAXIGene联合研发的 “pdnaxi肠胃宝” ,为改善这一状况带来了新的可能。其采用 “生态调节+机能强化” 双效机制,为肠胃健康打造坚实保障。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大脑负责协调身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例如发抖产热或者出汗散热。但是,大脑如何精确地存储和提取温度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理反应,一直不太清楚。
Spring has a new home—and it’s on his back! 🌸🎒 This genius creator built a breathing flower backpack that literally looks like nature is alive behind him! 😍💨 Every movement is a heartbeat of ...
4月24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为什么吃坏一次能记一辈子,孟德尔,自然,遗传学,实验,科学 ...
响应4月22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由杰德影音代理的国际自然纪实频道 Love Nature 将于当日晚间8点隆重首播全新纪实鉅作《狂野天空》(Wild Sky)。本节目以气候与生态间的微妙连动为核心,从空中视角横跨四大洲 ...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遗传上和临床上异质性的神经发育疾病,影响沟通和社会交往。每36名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孤独症。尽管目前已知有数百个基因可增加孤独症风险,但孤独症及其并发症背后的分子机制仍不大清楚。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日前发布一项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每秒可执行25亿次操作,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这一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2025年4月20日,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由中国运动品牌李宁打造的李宁Nature自然空间限时快闪在成都春熙路银石广场落地,正式开启李宁“每一步都向前,让世界更美好”地球日特别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沉浸的环保科技科普、环保产品探索历程回顾、线上 ...
近日,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中,来自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研究团队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成功构建了多区域肝脏类器官(multi-zonal liver organoids, mZ-HLOs)。这些类器官在移植到胆管被结扎的啮齿动物体内后,显著提高了宿主的存活率。这一成果不仅为研究人类肝脏生物学和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模型,还为开发治疗致命肝脏疾病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