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1897年发现电子,否定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蛋糕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型)由约瑟夫·约翰·汤姆森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 亚原子结构 的 原子模型 。
2019年8月15日 · 1803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坚硬实心小球,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让化学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
2024年5月18日 · 本文梳理了原子理论模型的发展历程,从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到汤姆森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最终发展至量子化原子理论模型。 量子化模型使用波函数描述电子,虽难以直观描绘,但概率密度采样方法能直观展示电子分布。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每种单质均由很小的原子组成,不同的单质由不同质量的原子组成。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2024年10月5日 · 1. 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主张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2. 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基于他的金箔散射实验,提出了带有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认为原子是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于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颗一颗地镶嵌在球内各处。 【意义】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可分。 【其他】 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他的儿子GP汤姆孙进行了 电子衍射实验 ,证实了 德布罗意物质波 和波粒二象性。
一、原子结构发展史 1.古希腊: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2.道尔顿(近代原子学之父):提出原子概念,实心球模型。 3.汤姆森: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 4.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行星模型。 5.波尔…
原子物理的内容还记得一点,据我所知,原子模型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仅供参考): 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2.汤姆逊的枣糕模型(也叫西瓜模型,后被卢瑟福散射实验中大角散射现象所否定)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无法解释原子稳定性问题)
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1803年实心球模型→1897年葡萄干面包式模型→1911年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 的轨道模型→20 世纪初电子云的原子结构模型。
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1803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2.葡萄干蛋糕模型(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源自文库 ...